2008-03-15

繪畫自己-藝用解剖學(一)緒論

緒論

「從繪畫中學習解剖學,從解剖學中認識你自己。」

畫自己,是很有趣的。
說到繪畫,大家就開始卻步,大家總是圍繞在畫得「像不像」打轉。其實,「像不像」不是問題,有沒有「感覺」才是問題。
畫得「像」,很簡單;畫出「感覺」才困難。但是畫出「感覺」卻比畫得「像」來的更簡單。
相信上面這句話很多人看了會覺得很矛盾,不知云何?但是,倘若你真的動筆開始畫自己,跟你保證,你很快就會懂了!

這個身體你認識嗎?

我們該怎麼訴說這個奇妙的造化呢?
如此美麗,如此神秘,如此複雜又精密
除了讚嘆,還是讚嘆;除了驚奇,還是驚奇。
我們該怎麼訴說這個奇妙的身體?

什麼是解剖學?

「解剖學Anatomy」簡單的來說是對透過解剖大體的形式,對有形的身體進行的知識性探討。
什麼是藝用解剖學?

「藝用解剖學」英文作「
Anatomy for the Artist或「Artistic Anatomy,那麼「Who is the Artist?」、「What is Artistic?」在這裡,我願意引用印度詩哲泰戈爾對「藝術」所下的定義來解釋,他說:

「藝術是人類創造的靈魂對於實相呼喚的迴響。」

Art is the response of man’s creative soul to the call of the reality.--Rabindranath Tagore 1961-1941—

在此,我願意宣稱:凡是能用人類創造的靈魂,對於實相的呼喚做出迴響的人,都是藝術創作者。
這是一個「泛藝術創作者」的立論,基本上,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創造性的靈魂,並且都具有對實像回應的本能,藝術的創作不應狹隘的僅停留、侷限在「藝術形式創作者」的一方,而是更應延伸、擴及到「藝術形式的回應者」,他們的回應,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。如此,從藝術形式創作者宣稱「作者已死」(1)的那一刻、將作品的詮釋權交給觀賞者起,創作的工作亦同時交棒給了觀賞者。如此在藝術創作者與觀賞者「創造靈魂」的交相激盪下,藝術形式便被開啟了永恆的生命。

所以「Who is the Artist?」我認為「Everyone can be the Artist」。
「藝用解剖學」即是藝術創作者所應用的解剖學、是擁有「創造靈魂的人類」的應用解剖學。因此
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,不僅是針對人體各部位名稱及功能的理解,更是對我們自身這一奇妙的實體,存在於世界上的讚美。」(2) 不管我們藝術創作的形式為何,「藝用解剖學」理應成為我們的生活常識,一個自我形體認識的生活常識。

「藝用解剖學」的研究目的

藝術與科學各有不同發展的途徑,文藝復興時代以前,人體知識極為貧乏,畫家不論畫得多逼真,對人體的表現仍無法充分表達出意念;然而,由於科學解剖的揭示,將人體比例與解剖學的奧祕展示給藝術家,於是,藝術創作與人體科學的結合,交織出文藝復興的燦爛花朵。

過去,「藝用解剖學」往往著重在欣賞性、認知性的解剖學上,而缺乏理解性的解剖學。因此,我們往往可以欣賞、認識人體的動作與姿勢,卻無法真正的創造動作與姿勢。

以繪畫或雕塑藝術而論,研究人體解剖是為了創作人物畫或人物雕塑;為甚麼要創作人物畫或人物雕塑?就我而言:為了了解自己、成為自己。易經繫辭傳有言:「遠取諸物,近取諸身。」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道理,與對自身的探索與分析將是有相同的境地。以繪畫的對象而言,有的創作者欲與對象合而為一,以求物我兩忘之境;有的將自己與對象抽離,以達客觀清析、了了分明。

以「人」作為繪畫的對象時,對象是「人」,你也是「人」,他既有的「人」的現象也會投映在你身上,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,故可與對象合而為一;也因為透過 這樣的一種覺察,投映的「應相」你會清晰意識出它的本質,於是,你的自性將從「人」這個對象與你自己中抽離。不須去追求,也沒有失落,在不斷的創作當中, 兩者會自然的靠近、結合。

在繪畫技術上的純熟與登峰造極取決於堅持與努力;作品意境的開創與提昇卻是取決於人格與修行。換句話說,在技術如火純青之後,人格將是你最大的極限。而人格就是你自己、你自己的根本的一切

行為思想-動作姿勢-應用解剖

在自然的情況之下,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體皆處於「動作姿勢(註3之中;而「動作姿勢」的引發取決於「行為思想(註4;而「動作姿勢」的形成,則是基於「應用解剖學(註5的人體結構。
以繪畫藝術工作者而言,藉由「動作姿勢」的形成,了解人體解剖學中的骨骼系統、肌肉系統以及兩者間的互動關係、探求透過兩者間的互動所產生的體表變化,精準的描繪人體的動作;繼而探討引發「動作姿勢」的「行為思想」,而最終以創作「完美」(註6的人物創作為依歸。

人體,神祕、美麗

解剖學的學習是一項殊勝的經歷,對人物創作感興趣的朋友,或是對人、對我們這個巧妙的身體想多一點了解的朋友,我們都歡迎您一起來參與這場體驗與發現之旅。

我們是這透過十二個主題,藉由四個面向-身體的故事、姿勢圖片欣賞、解剖學的探討、身體的經歷與動作,從概念的發生到學習者的親身參與,讓你了解我們日用而不知」的人體。

與身體的對話A dialogue with our body

從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開始
是否,你曾經
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頭、你的眼、耳、鼻、口你的容顏;
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頸、胸、背、腰;
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手與腳。


是否,你曾經用你雙手

輕輕觸摸你的頭、你的眼、耳、鼻、口你的容顏;

輕輕觸摸你的頸、胸、背、腰;

輕輕觸摸你的身體,從頭與腳。

如果沒有的話,那麼,就從這裡開始吧!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(註1)羅蘭•巴特(Roland Barthes),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與評論家。
(註2) (Sarah Simblet著;John Davis攝影;徐焰、張燕文翻譯;《藝用解剖學全書》Anatomy for the Artist;積木文化;2006;P9。)
(註3)「動作姿勢」
(註4)「行為思想」
(註5)「應用解剖學」( applied anatomical)解剖學依其應用的範圍及研究的特定目標可以再擴充應用而稱之。在此找要是指身體在生活中的應用。
(註6)所謂「完美」乃意指恰如其分的呈現出創作者自身所要表達的意念。其自身所要表達的意念旁人不可得見,故「完美」亦須有賴於創作者須對自己忠實與真誠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