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03-15
繪畫自己-藝用解剖學(二)課程設計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 藝用解剖學緒論
在解剖學之前-生活中的人體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達文西 <最後的晚餐>
人物的「動作姿勢與行為思想」、「動作姿勢與應用解剖」分析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 時間中的人體
空間中的人體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人體骨骼描繪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3 人體的結構
骨骼與肌肉概論
人體的基礎運動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人體肌肉描繪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4 軀幹(胸腹腰背)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繪畫軀幹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5 髖與大腿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繪畫髖與大腿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6 膝部、小腿和足部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繪畫膝部、小腿和足部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7 肩與臂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繪畫肩與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8 前臂和手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繪畫前臂和手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9 頭頸部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自畫像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0 姿勢的形成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人體畫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1 身體觀察與肢體語言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姿勢中的人體骨骼肌肉變化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2 總結:行為思想-動作姿勢-應用解剖
主題探討/繪畫作業
展覽與座談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※課程內容以實際教學課程為主,必要時,教學單位得以視實際狀況修正、調整。
繪畫自己-藝用解剖學(一)前言
「隨喜」,「隨」為順從之義;「喜」為欣悅。隨喜者,即為見他人行善,身心順從,隨之心生欣悅;亦即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。「隨」是隨順、不違背;「喜」是 歡喜、無瞋。《華嚴經》載,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,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,亦深心讚歎;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,乃至小如 微塵之善,悉皆隨喜。
日用之間,舉凡身、口、意三業,皆可修隨喜功德,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,則以身效法,或布施掌聲鼓勵;口說愛語予以讚歎;心生歡喜,無有嫉妒。「隨喜功德」,就是隨著所見所聞,凡是有人做了善事,不論大事或小事,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、稱揚讚歎。
神秀禪師的偈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常與慧能大師的偈相並提。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
「喜怒愛樂之未發,謂知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」樂, 音洛。中節之中,去聲。喜、怒、哀、樂,情也。其未發,則性也,無所偏倚,故謂之中。發皆中節,情之正也,無所乖戾,故謂之和。
2:19耶和華 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、和空中各樣飛鳥、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甚麼。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、那就是他的名字 。
2:20那人便給一切牲畜、和空中飛鳥、野地走獸都起了名 .
「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」
註7
《易經·繫辭傳》有言:「遠取諸物,近取諸身。」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道理,與對自身的探索與分析將會有相同的境地。事實上,我們都是整體當中的一個個 體,整體運作原本是無法切割,然而為了方便說明起見,我們將觀察分為「主體」與「客體」兩個部份,主體即是觀察者,客體即是被觀察物。
從觀察的對象來講,所謂「觀他」,「他」指自身主體以外的「他者」,排除自己除外,其他通通都是「客體」。因此「觀他」指的是一個外觸性的、客觀性的 向外觀察、感受與理解;「自觀」的主體是自己,客體也是自己。自己觀察自己的行止,是內緣性、客觀性的向內觀察,並感受、分析與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情 緒;「綜觀」的主體是自己,客體是「他者」與「自己」,「綜觀」是一個全面的、鳥瞰式的觀察,觀察「他者」與「自己」之間的交互關係,以臻至「待將全程歷 盡,方知如是因果」之竟。
感受器接收信號、在感受器中信號的轉導、信息在感覺通路和迴路中傳遞或調控、中樞對信息的分析、整合。
四、閉上雙眼,觸摸對象物數分鐘後,繼續閉上雙眼,並將方纔所觀察的形象,在空白的畫紙上用筆「畫」出來。
繪畫自己-藝用解剖學(一)主題探討1
達文西 《最後的晚餐》
人物的「動作姿勢與行為思想」、「動作姿勢與應用解剖」分析
《最後的晚餐》(420x
故事背景:
馬太福音26章17-30節
26:17 除酵節的第一天,門徒來問耶穌:「你要我們在哪裏為你預備逾越節的晚餐?」
26:18 耶穌回答:「你們進城去見某某人,對他說:『老師說:我的時機快到了;我要和我的門徒在你家裏守逾越節。』」
26:19 門徒就依照耶穌的吩咐去安排逾越節的晚餐。
26:20 傍晚,耶穌與十二使徒坐席。
26:21 用飯的時候,耶穌說:「我告訴你們,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。」
26:22 他們非常憂愁,一個一個地問他:「主啊,不是我吧?」
26:23 耶穌回答:「跟我一起在盤子裏蘸餅吃的那個人要出賣我。
26:24 正如聖經所說,人子要受害,可是那出賣人子的人有禍了!這個人沒有出生倒好!」
26:25 出賣耶穌的猶大也開口問:「老師,不是我吧?」耶穌說:「你自己說了。」
26:26 他們吃飯的時候,耶穌拿起餅,先獻上感謝的禱告,然後擘開,分給門徒,說:「你們拿來吃;這是我的身體。」
26:27 接著,他拿起杯,向上帝感謝後,遞給他們,說:「你們都喝吧;
26:28 這是我的血,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,為了使眾人的罪得到赦免而流的。
26:29 我告訴你們,我絕不再喝這酒,直到我與你們在我父親的國度裏喝新酒的那一天。」
26:30 他們唱了一首詩,就出來,到橄欖山去。
約翰福音13章21-35節
13:21 耶穌說了這話,心裏非常傷痛,就宣佈:「我鄭重地告訴你們,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。」
13:22 門徒面面相覷,不曉得他是指著誰說的。
13:23 門徒中有耶穌所鍾愛的一個人,他坐在耶穌身邊。
13:24 西門‧彼得向他示意,說:「問問他指的是誰。」
13:25 於是那門徒挨近耶穌,問他:「主啊,是誰?」
13:26 耶穌回答:「我蘸一塊餅給誰,誰就是了。」說了這話,他拿一塊餅蘸一蘸,給了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。
13:27 猶大一接過餅,撒但就附著他。耶穌對他說:「你要做的,快去做吧!」
13:28 在座的人都不明白耶穌對他說這話的意思。
13:29 因為猶大是管錢的,有的門徒以為耶穌吩咐他去買過節要用的東西,或是要他帶點東西去分給窮人。
13:30 猶大吃了那塊餅,立刻出去。那時候正是黑夜。
耶穌的十二位使徒
1.彼得(西門)(Peter, Simon):
2.安得烈(Andrew):
3.雅各(James):
4.約翰(John):
5.腓力(Philip):
6.巴多羅買(拿但業)(Bartholomew, Nathanael):
7.稅吏馬太(利未)(Matthew, Levi):
8.多馬(Thomas):
9.亞勒腓的兒子雅各(James):
10.奮銳黨的西門(Simon):
11.雅各的兒子猶大(Judas)或稱達太(Thaddaeus):
12.加略人猶大(Judas):
或許你研讀過聖經,對聖經之背景有所認識,也許你沒有讀過聖經,對聖經的背景也一無所知;或許,你知道十二使徒、或許你都不知道...,其實,這些都無關緊要,都無損於達文西的藝術創造,哪怕你是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,只要你用心,聆聽你內心創造靈魂的聲音,你將會看見、聽見、還原,彷彿你就處在現場,注視、參與著這頓神聖的晚餐。
以下有兩個問題,也是我們探討的主題:
一、請你指出哪一位是賣耶穌的猶大。
二、請為每一位使徒當下的心理情境配上一段旁白。
繪畫自己-藝用解剖學(一)緒論
緒論
「從繪畫中學習解剖學,從解剖學中認識你自己。」
畫自己,是很有趣的。
說到繪畫,大家就開始卻步,大家總是圍繞在畫得「像不像」打轉。其實,「像不像」不是問題,有沒有「感覺」才是問題。
畫得「像」,很簡單;畫出「感覺」才困難。但是畫出「感覺」卻比畫得「像」來的更簡單。
相信上面這句話很多人看了會覺得很矛盾,不知云何?但是,倘若你真的動筆開始畫自己,跟你保證,你很快就會懂了!
這個身體你認識嗎?
我們該怎麼訴說這個奇妙的造化呢?
如此美麗,如此神秘,如此複雜又精密…
除了讚嘆,還是讚嘆;除了驚奇,還是驚奇。
我們該怎麼訴說這個奇妙的身體?
什麼是解剖學?
「解剖學Anatomy」簡單的來說是對透過解剖大體的形式,對有形的身體進行的知識性探討。
什麼是藝用解剖學?
「藝用解剖學」英文作「Anatomy for the Artist」或「Artistic Anatomy」,那麼「Who is the Artist?」、「What is Artistic?」在這裡,我願意引用印度詩哲泰戈爾對「藝術」所下的定義來解釋,他說:
「藝術是人類創造的靈魂對於實相呼喚的迴響。」
Art is the response of man’s creative soul to the call of the reality.--Rabindranath Tagore 1961-1941—
在此,我願意宣稱:凡是能用人類創造的靈魂,對於實相的呼喚做出迴響的人,都是藝術創作者。
這是一個「泛藝術創作者」的立論,基本上,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創造性的靈魂,並且都具有對實像回應的本能,藝術的創作不應狹隘的僅停留、侷限在「藝術形式創作者」的一方,而是更應延伸、擴及到「藝術形式的回應者」,他們的回應,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。如此,從藝術形式創作者宣稱「作者已死」(註1)的那一刻、將作品的詮釋權交給觀賞者起,創作的工作亦同時交棒給了觀賞者。如此在藝術創作者與觀賞者「創造靈魂」的交相激盪下,藝術形式便被開啟了永恆的生命。
所以「Who is the Artist?」我認為「Everyone can be the Artist」。
「藝用解剖學」即是藝術創作者所應用的解剖學、是擁有「創造靈魂的人類」的應用解剖學。因此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,不僅是針對人體各部位名稱及功能的理解,更是對我們自身這一奇妙的實體,存在於世界上的讚美。」(註2) 不管我們藝術創作的形式為何,「藝用解剖學」理應成為我們的生活常識,一個自我形體認識的生活常識。
「藝用解剖學」的研究目的
藝術與科學各有不同發展的途徑,文藝復興時代以前,人體知識極為貧乏,畫家不論畫得多逼真,對人體的表現仍無法充分表達出意念;然而,由於科學解剖的揭示,將人體比例與解剖學的奧祕展示給藝術家,於是,藝術創作與人體科學的結合,交織出文藝復興的燦爛花朵。
過去,「藝用解剖學」往往著重在欣賞性、認知性的解剖學上,而缺乏理解性的解剖學。因此,我們往往可以欣賞、認識人體的動作與姿勢,卻無法真正的創造動作與姿勢。
以繪畫或雕塑藝術而論,研究人體解剖是為了創作人物畫或人物雕塑;為甚麼要創作人物畫或人物雕塑?就我而言:為了了解自己、成為自己。易經繫辭傳有言:「遠取諸物,近取諸身。」要了解天地之間的道理,與對自身的探索與分析將是有相同的境地。以繪畫的對象而言,有的創作者欲與對象合而為一,以求物我兩忘之境;有的將自己與對象抽離,以達客觀清析、了了分明。
以「人」作為繪畫的對象時,對象是「人」,你也是「人」,他既有的「人」的現象也會投映在你身上,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,故可與對象合而為一;也因為透過 這樣的一種覺察,投映的「應相」你會清晰意識出它的本質,於是,你的自性將從「人」這個對象與你自己中抽離。不須去追求,也沒有失落,在不斷的創作當中, 兩者會自然的靠近、結合。
在繪畫技術上的純熟與登峰造極取決於堅持與努力;作品意境的開創與提昇卻是取決於人格與修行。換句話說,在技術如火純青之後,人格將是你最大的極限。而人格就是你自己、你自己的根本的一切。
行為思想-動作姿勢-應用解剖
在自然的情況之下,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體皆處於「動作姿勢」(註3)之中;而「動作姿勢」的引發取決於「行為思想」(註4);而「動作姿勢」的形成,則是基於「應用解剖學」(註5)的人體結構。
以繪畫藝術工作者而言,藉由「動作姿勢」的形成,了解人體解剖學中的骨骼系統、肌肉系統以及兩者間的互動關係、探求透過兩者間的互動所產生的體表變化,精準的描繪人體的動作;繼而探討引發「動作姿勢」的「行為思想」,而最終以創作「完美」(註6)的人物創作為依歸。
人體,神祕、美麗
解剖學的學習是一項殊勝的經歷,對人物創作感興趣的朋友,或是對人、對我們這個巧妙的身體想多一點了解的朋友,我們都歡迎您一起來參與這場體驗與發現之旅。
我們是這透過十二個主題,藉由四個面向-身體的故事、姿勢圖片欣賞、解剖學的探討、身體的經歷與動作,從概念的發生到學習者的親身參與,讓你了解我們「日用而不知」的人體。
與身體的對話A dialogue with our body
從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開始…
是否,你曾經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頭、你的眼、耳、鼻、口你的容顏;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頸、胸、背、腰;
閉上你的雙眼,想想你的手與腳。
是否,你曾經用你雙手
輕輕觸摸你的頭、你的眼、耳、鼻、口你的容顏;
輕輕觸摸你的頸、胸、背、腰;
輕輕觸摸你的身體,從頭與腳。
如果沒有的話,那麼,就從這裡開始吧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(註1)羅蘭•巴特(Roland Barthes),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與評論家。
(註2) (Sarah Simblet著;John Davis攝影;徐焰、張燕文翻譯;《藝用解剖學全書》Anatomy for the Artist;積木文化;2006;P9。)
(註3)「動作姿勢」
(註4)「行為思想」
(註5)「應用解剖學」( applied anatomical)解剖學依其應用的範圍及研究的特定目標可以再擴充應用而稱之。在此找要是指身體在生活中的應用。
(註6)所謂「完美」乃意指恰如其分的呈現出創作者自身所要表達的意念。其自身所要表達的意念旁人不可得見,故「完美」亦須有賴於創作者須對自己忠實與真誠。